我收到了一封邮件,写信人是我已故的闺蜜。
那些曾经打动我的文字,竟是她生前写给丈夫的情书。
而我新认识的网友在网上和我交流半年,也早已知道我的身份。
这场「遇见」,是闺蜜临终前的安排,想用这种方式让两个最重要的人获得新生。
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赴约,却在咖啡馆里看到了闺蜜的丈夫。
那一刻,我不知道该哭,还是该笑。
这是一个关于替身、救赎与新生的故事。
1
咖啡杯在我手中打了个转,温热的液体撞击杯壁,像我此刻的心跳。
「你还好吗?」手机屏幕亮起,熟悉的ID闪烁。
我放下咖啡杯,指尖悬在屏幕上方。这条消息很简单,但我知道他等了很久。我们的关系就像这杯咖啡,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涌着说不清的热度。
这事得从半年前说起。
那天我的新书《午夜之吻》刚上架,后台就收到一条读者留言:「林小诺女士,你的描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,她也喜欢用"心跳加速的声音比现场的音乐还要响"这样的句子。」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的记忆匣子。那是顾书亭最爱用的表达方式。我记得她总说:「小诺,你写得太含蓄了,要学会放肆一点。爱情就是该来点野性。」
我点开这位读者的主页。他的ID叫「深海潜水员」,头像是一片漆黑中的微光。个人简介只有一句话:「在寻找消失的光」。
这种文艺范儿让我想笑,但指尖还是不受控制地点了私信。
「谢谢你的留言。那个人,现在还好吗?」
消息发出去,我就后悔了。这么私人的问题,对方肯定觉得我太过冒昧。
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复:「她去了很远的地方。但她的文字还在,就像星星,即使消失了,光芒依然会传递到地球。」
我的心颤了一下。这个陌生人的语言像一块磁铁,吸引着我继续对话。
「你很懂她。」我回复。
「正如你很懂你的读者。」
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对话。他说话总是很有意思,不经意间就能戳中我的笑点。比如有一次我抱怨写作瓶颈,他说:「那就想象自己是个水管工,先疏通一下脑子里的管道。」
我们聊文学,聊生活,聊一切可以聊的话题。白天,我在出版社改稿子;晚上,就和他交换各自的见解。他的话像一杯加了肉桂的红茶,温暖中带着微微的辛香,让人忍不住想要更多。
某个深夜,我们谈到爱情。
「为什么你的小说里,总是在最激烈的时候戛然而止?」他问。
「因为美好的事物,往往在即将抵达巅峰时最动人。」我打字的手停顿了一下,「就像烟花,在即将绽放的瞬间,期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。」
「但如果永远停留在期待里,岂不是很遗憾?」
「你说得对。」我承认,「可能我只是不敢。」
「不敢什么?」
「不敢面对那些太过强烈的感受。就像现在,我们的对话,有时候也让我害怕。」
发完这句话,我把手机扔到一边,把脸埋进被子里。这种坦白来得太突然,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发烫的脸颊。
好一会儿,手机才又响起。
「你知道深海潜水员为什么要带着氧气瓶吗?」
「为什么?」
「因为美好的东西总在最深的地方。恐惧和期待往往是一体两面,但不试试怎么知道海底有什么?」
我笑了。这个人总是知道如何让我放松下来。就在这一刻,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陷得太深。
第二天早上醒来,我发现自己居然抱着手机睡着了。屏幕上是他最后的留言:「要不要见个面?」
此刻,坐在这家咖啡馆里,我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问题:「你还好吗?」
我深吸一口气,回复:「我很好,就是有点紧张。」
「别紧张,我已经到了。」
我抬起头,看见一个男人推开咖啡馆的门。他穿着一件深蓝色衬衫,目光在店内搜寻。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,像是给他打了一层光晕。
那一瞬间,我的心跳漏了一拍。不是因为他好看,而是因为我认识他。
是顾书亭的丈夫,程时归。
我的手机滑落在桌上,发出不大不小的声响。程时归朝声音的方向看过来,我们的目光在空中相遇。他的眼神我永远都忘不了,既像是在看一个熟人,又像是在看一个陌生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