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穿越架空 君臣那些事

君臣那些事 王爱明 3126 2021-12-23 08:53

  【六】

  尸谏

  世界下总有一些人,不完全为了朝廷,为了君王,更非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公理,为了正义。哪怕得罪君王,在所不辞。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原因,这就是我们中国精神。他们会用尸谏的决绝来劝谏君王爱护正义爱护公道。现在来看看他们是一些怎样的臣子。

  1.卫灵侯和史鯂

  春秋时期三流诸侯国卫国有一个臣子,真是死都要劝谏国君,此人叫史鯂。他对国君不用良臣非常生气,生病就要去世的时候都念念不忘地说,我不能推荐德才兼备的蘧伯玉当臣子,还让那个无德小人弥子瑕在朝廷上作奸犯科,真是死也不瞑目啊!我活着时不能替国君纠正错误,死就不按正规的礼仪安葬了,把棺材放在北堂吧。北堂是妇人居住的地方,古人讲究寿终正寝,棺材要停放在正堂,才是正常的。

  说完,他就去世了,卫灵侯去吊唁。他见棺材放的地方不对,对史鯂儿子说,这样不符合礼仪啊!史鯂的儿子向灵公细说了这件事情。卫灵侯感慨地说,你爹啊,真是大忠臣哪。他活着的时候,推荐贤德不成,死后采用尸谏,要我用贤臣,我听他的吧。于是把弥子瑕撤职查办,任用那个老蘧同志!这样,史鯂的儿子才把他父亲的棺材移到正堂。贤臣治国,必有大福,后来卫国大治。

  卫灵侯在位四十二年,虽然没有称霸,但其作为并不比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和秦穆公这些霸主逊色。

  弥子瑕是晋灵公的弟弟,那时候晋国跟卫国关系好,在晋国做告官。有人说他机智兼备,死后谥文子,应该不错的。后来卫国倒向齐国,可能国内一些人排挤他,说他是坏人。

  史鯂这个大忠臣,虽不是开了“尸谏”的先河,但也算得上了不起的人物了。

  2.朱元璋和钱唐

  孔子是春秋末年人,孟子是战国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,都是圣人。他们的影响非常大,我父亲是一个半字不识的农民,在一次送儿子去县城读书,看到路下的溪中裸露的河床,说那一垄一垄斜走的石头,通到孟夫子老家的。一次他上茅房,回来说没有手纸了。我说家里有些书拿去撕了用。他说,那都是孔夫子写的,没有孔夫子孟夫子朱夫子,我们都是都做猪。

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“仁”的学说,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主张,大家都知道。孟子激烈抨击了当时一些国家的暴政和霸道行为,他的学说中有很多反对暴政的言论。当时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实现,统治者地位的巩固,儒家学说的价值越来越高,两人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赫。因此,从汉武帝开始就独尊儒术了。

  孟子说,君要是把臣看成自己的手足,臣就会把君当心腹看待;要是君把臣当马犬使唤,那么臣就把君当路人看了;要是君把臣看成草芥不如,那么臣子就把君看成仇敌了。孟子还有比如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话,都是非常暖心的。

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对孟子非常反感的人,他坐了天下后,看了孟子不少民本思想的言论,心里十分害怕。他过去也是最底层的,所以特别害怕孟子的话这种民重君轻的理论。要是百姓按着孟子的去做,不是在他头上拋屎拉尿了?这是他非常不健康的心理作怪。其次,因为孟子是一个强烈反对兼并战争的为,他比较看重民众的力量。朱元璋攻伐陈友谅,攻打张士诚等,接着要北伐元朝,不采取兼并战争,怎么能统一天下?孟子的思想与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思想格格不入,这是他反感甚至厌恶的另一个原因。

  朱元璋开科取士,先进行乡试,请刘基出题。刘基在朝廷亊把拟好的题目呈上,朱元璋看到孟子的话,十分恼火,他对刘基可是十分尊重的,从来没有大气说过一句话,这次却让刘基十分难堪。

  刘基的题目促使他禁止孟存的书,他逐字逐句把孟子的书删了又删,删了八十五章,下令重新刊印。宰相胡惟常说,剩下不多了。他说,还可以删,留下三分之一还差不多。能留下一半还是客气的呢!朱元璋是个非常霸道的人,他也知道孟子的思想于根本上讲是对统治者是有利的。但是,百废待兴,他想不了那么多。绝对树立自己的威望是当务之急。“民贵君轻”就是不行!所以,他不俆把》孟子》匠得一塌糊涂,不罢休!

  这样做实在太过头了,就引起朝野读书人的反感。大家纷纷劝解,朱元璋都不听半句。

  朱元璋大删《孟子》一书,有人吞金而死。刑部尚书钱唐地位已经很高很高了,他出来替孟子说话,总会有作用吧?朱元璋总会听吧?未必。钱唐知道朱元璋的为人的为人,此次去劝谏,凶多吉少。为了维护圣人,维护正义,他不能不这样做。这是唯一的希望了。于是,上书之前就叫家人准备了一口棺材。上朝那天,他叫家人抬着棺,到了朝廷门口,朝冒死上谏,朱元璋不为所动。

  钱唐对皇帝说,孟子自古来就是人们心中的圣贤。他的书是岂能说删就随意删的呢!他咆哮朝廷,朱元璋竟然说那就成全你吧!钱唐见朱元璋毫无悔改,绝望地说,今天抬棺自随,自不怕死。臣愿一死,以谢先圣。离开朝廷之前,他自豪地说,能够为孟子而死,死有余荣啊!转过身,慷慨悲愤地走出朝廷。当钱唐出了门,朱元璋下御旨,万箭齐发。钱唐英勇献身。

  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全然不大臣们的感受,就是你死了也没关系!钱唐尸谏没有成功,那是他没遇到明君。钱唐,是人类最伟大的那类人!

  3.道光皇帝和王鼎

  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趣之。”清朝林则徐这两句诗,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这正是他能做出“虎门销烟”这一伟大壮举的精神支柱。

  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林则徐的壮举,朝野正义人士和举国百姓都支持和拥护。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道光初年即任军机大臣、东阁大学士的王鼎。

  王鼎是山西人,清朝陕西名臣,爱国主义战士!

  禁烟运动刚开始,王鼎就坚定站在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一边。他力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。林则徐禁烟成功与王鼎的竭力支持是分不开的。有了他的支持,林则徐心里有底了,也更有信心了。但是,软弱无能的道光皇帝,在投降派摇唇鼓舌之下,禁不住投降派的蛊惑和煽动,很快就动摇了禁烟的决心。他将林则徐革职查办,改为投降派琦善和奕山两人去主持广州军务。南辕北辙的故事演绎一遍,这真是一个不地道的君王,好人受罪,坏人开心。清朝式微,也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。这两人都是竭力媚外卖国的佞臣,根本不顾朝廷的利益,恬不知耻,祸国殃氐,一味媚外,弄死大清才罢休。王鼎在眼里,疼在心里,多次上疏弹劾,要求朝廷严惩这两个卖国贼。他挡住了林则徐的硝烟,却挡不住英国的大炮,签订丧权辱国皤《南京条约》,后又剳让香港。王鼎申述割让香港的害处,严厉呵责奸臣的罪恶行径。

  林则徐被贬到新疆时,王鼎正在河南主持治黄事宜,他闻讯竭力营救。怎么营救呢?作为朝廷重臣,王鼎肯定心有谋算的。他跟道光皇帝说,林则徐熟悉河工水利,奏请让林来河南协助自己治何。皇帝老儿知道自己无道,让林则徐去新疆什么呢?无非是气气他,别无益处,终于获准。

  次年,河堤修成了,王鼎又保林则徐为河督,不到新疆去。道光听信奸臣穆彰阿的谗言,让林则徐赴新疆,王鼎在朝廷彴掌难鸣,只得含泪送别。

  但是王鼎对林则徐的事,时时刻刻记在心。他从河南回京以后,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林则徐辩白,力荐林则徐重新任职。这时候,王鼎已经七十五岁了,仍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,慷慨陈词,据理力争.气扬朝堂。他在皇帝面前怒斥首辅穆彰阿,他就是当代的秦桧和严嵩,历数其误国害民、陷害忠良之罪。道光皇帝不听,令人把他拉出去。他扯住龙袍,再次力谏。道光皇帝大怒,马上降旨,要他回家养病,不得参与朝政。

  王鼎见无力回天,决定向朝廷进行尸谏。老王家的都是耿直的了不得的啊!他以命来护贤才,来震撼皇帝。从朝廷回家以后,闭门谢客写遗疏。要求以死奏请朝廷严惩穆彰阿,重新起用林则徐。写完,他便自尽了。

  穆彰阿毕竟是满清人,道光皇帝感情倾倾向他,也是维护满人的利益。道光皇帝也知道穆彰阿卖国,他绝对不能为一个汉人大臣的死而惩罚自己的人。但是我们不能说王鼎不识时务,他也知道皇上也是卖国主,没有必要拿生命送给这样的朝廷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